秋收后的阳光斜斜切进乡司法所调解室,墙皮剥落的墙上挂着褪色的“依法调解“标牌。我刚翻开笔记本,马万山手里的旱烟袋就往桌角重重一磕,烟灰簌簌落在磨得发亮的木桌上:“陈律师,没啥好调的,这婚必须离!“他浑浊的眼睛盯着对面的李金花,眼角的皱纹里积满了岁月的风霜。
李金花坐在条凳上,双手交握放在膝盖上,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。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,领口补着块颜色相近的补丁,闻言只是冷冷一笑,掰得指关节咔咔作响:“离就离!守了四十年活寡,早就够了!“她的声音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沙哑,每个字都像从石缝里挤出来的。
我看着面前这对头发花白的老人,心里叹了口气。三天前接到他们儿子的电话,在城里开饭馆的小马在那头急得直跺脚:“陈律师,您可得救救急!俺爹俺娘在家闹翻天了,一个要砸锅,一个要搬去窑洞住,这日子没法过了!“
调解室的木门被风刮得吱呀作响,墙角的暖水瓶上积着层薄灰。我清了清嗓子,刚想开口,马万山就又猛吸了口旱烟,烟雾缭绕中他的脸更显苍老:“年轻时就没情分,现在更没必要凑活了。“他的目光扫过李金花,带着明显的疏离,“这四十年,跟搭伙过日子没啥两样。“
“搭伙?“李金花猛地抬起头,眼睛里像燃起了火苗,“马万山你摸着良心说!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的?你半夜咳嗽,是谁爬起来给你熬姜汤?你下地摔伤腿,是谁端屎端尿伺候你?现在儿女大了,就想把我扫地出门?“她的声音越来越高,最后带着哭腔,“要不是当年两家老人硬逼着,我死也不会嫁你!“
这话像把钥匙,打开了尘封的记忆。
我在走访时听村里老人说过,他们的婚事是1978年冬天定的,那年马万山的前妻在崖边采药失足摔死刚半年,李金花的丈夫也因肺结核去世不到百天。两家老人看着各自孤苦伶仃的儿女和嗷嗷待哺的孩子,盘算了整整三宿,最后一拍即合——凑成一家,既能省下一副棺材钱,孩子们也能有个完整的家。
“那年头日子苦啊。“村里的老支书蹲在墙根晒太阳时跟我说,“一副好棺材要花掉半年口粮,两家老人也是没办法。“他磕了磕烟袋,“结婚那天连红布都没买,李金花抱着前夫的遗像就进了马万山的窑洞。“
调解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僵,马万山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,站起身就要往外走:“不说那没用的了,散伙算球了!“
“站住!“李金花也猛地站起来,因为激动而浑身发抖,“离了婚谁给你前妻上坟?谁给你那早死的婆娘烧纸?“
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,马万山的脚步顿住了。他缓缓转过身,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,有震惊,有愤怒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。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,能清晰地看到深深的皱纹里藏着的风霜。
我趁机打圆场:“马叔,李婶,有话好好说。你们都在一起过了四十年,儿女都成家立业了,有啥坎儿过不去呢?“
马万山重重地坐回凳子上,胸口剧烈起伏着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,突然站起身,快步走到墙角那个掉漆的木柜前。柜子上了锁,他从裤腰带上解下钥匙,哆嗦着打开锁扣,柜门发出“嘎吱“的声响,仿佛沉睡多年的秘密被惊醒。
他在柜子里翻找了半天,最后抱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东西,层层打开,露出一个粗瓷青花罐。罐子边缘磕掉了一块,釉色早已暗淡,罐口用布仔细地封着。他把罐子放在桌上,发出沉闷的响声,眼神复杂地看着李金花:“你以为我想跟你过?要不是为了它,我早搬出去了!“
李金花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。她死死地盯着那个青花罐,像是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,双手下意识地捂住了嘴。
马万山的声音突然哽咽了:“这是俺前妻的骨灰罐。当年她从崖上摔下来,尸骨都没找全......“他伸出粗糙的手,轻轻抚摸着罐口的红布,“四十年来,都是金花给她上坟添土,清明节烧纸,重阳节摆供品。你要是走了,谁还能记着她?谁还能给她磕个头?“
调解室里一片死寂,只有窗外的风声呜呜作响,像是谁在低声哭泣。我看着那个不起眼的青花罐,突然明白了什么。这四十年来,支撑着这段看似冷漠的婚姻的,竟然是这样一个沉重的秘密。
李金花突然笑了起来,笑声凄厉,在狭小的调解室里回荡。她从随身带着的蓝布包袱里掏出一个用布包着的洋铁盒,盒子上了锁,边角已经锈迹斑斑。她把盒子重重地放在青花罐旁边,发出清脆的响声:“马万山,你以为就你念旧情?“
她打开铁盒,里面露出一个小小的相框,相框里是个年轻男人的黑白照片。“这是俺男人,“李金花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他走的时候才二十五岁,连个后都没留下。“她拿起相框,用袖子轻轻擦拭着上面的灰尘,“这些年,是谁在他坟前除草?是谁在他生日时烧纸?是谁记得他爱吃啥?要不是为了他,我一天都忍不了你!“
真相像潮水般涌来,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。这对在儿女眼中形同陌路的老人,这对互相指责、怨声载道的夫妻,原来各自守着这样深沉的秘密。他们用四十年的时光,默默守护着各自逝去的爱人,也在不知不觉中,成了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靠。
马万山呆呆地看着那个洋铁盒,嘴唇动了动,想说什么却最终没有开口。他的眼眶红了,浑浊的泪水在里面打转。
李金花放下相框,声音渐渐平静下来:“当年两家老人说亲,我就提了一个条件——必须让我给俺男人守坟。你娘当时答应了,说'都是苦命人,互相照应着吧'。“她看着马万山,“这些年,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半夜偷偷给你前妻烧纸?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她忌日偷偷抹眼泪?“
“那你呢?“马万山终于开口,声音沙哑,“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每年在他生日那天,都要蒸他爱吃的黄馍?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把他的照片藏在枕头底下?“
两人四目相对,眼神里不再有怨恨,只剩下无尽的辛酸和无奈。四十年来的冷漠、争吵、抱怨,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,只剩下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慰藉。
我看着桌上的青花罐和洋铁盒,突然明白了婚姻的另一种模样。它不一定是花前月下的浪漫,也不一定是海誓山盟的承诺,有时候,它只是一种责任,一种牵挂,一种在岁月中慢慢沉淀下来的默契。
“你们......“我刚想说什么,就被马万山打断了。他把旱烟袋重新装满烟丝,用火柴点燃,深吸了一口,然后缓缓吐出烟雾:“陈律师,这婚不离了。“
李金花也默默地点了点头,开始收拾桌上的洋铁盒,动作轻柔,像是在呵护稀世珍宝。她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盒里,锁好,重新用布包好,放进包袱里。
马万山也拿起青花罐,仔细地用红布包好,抱在怀里,像是抱着整个世界。他看了李金花一眼,虽然没说话,但眼神里的冰霜已经融化了许多。
临走时夕阳正沉,把塬上的影子拉得老长,马万山背着青花罐走在前面,李金花抱着铁皮盒跟在后面,两人之间的距离,刚好能碰到对方的衣角。
秋风贴着地皮卷过,暮色像落地的纱帐无声地罩下来。马万山背上的青花粗陶罐在昏暗中只剩下一个模糊沉重的轮廓,他佝偻着背,走得极慢,每一步都像是要陷进松软的黄土里去。李金花落后他半步,双手紧紧环抱着那个绣着褪色并蒂莲的铁皮盒子,如同抱着一个睡熟的婴孩。两人的身影在渐浓的灰蓝里粘连成一团模糊的墨块,唯有那一点若即若离的距离——隔着大约一两寸,彼此的旧衣角在晚风里偶尔撩拨、触碰一下,又迅速分开——清晰地落在我的眼里。
我站在刘家沟那间低矮土坯房的门口,望着他们远去,看着那两个承载着沉重过往的容器在黑沉沉的背影上晃动。风更紧了,打着旋儿,卷起枯黄的杨树叶子,哗啦啦地摔在泥巴糊的墙根下,又溜着墙角刮远了。空气里有股子浓烈的艾草辛气,是新晒干捆在檐下的,混着黄土被暮气浸润后散出的、沉甸甸的土腥味,直往鼻子里钻。
或许,这世上总有些婚是离不掉的……